2010/06/03

趙政岷/老闆振作的加減乘除術

生意不好做,誰最緊張?不是業務員,不是財務主管,最提心吊膽的莫過於老闆!老闆高高在上,幹嘛緊張?因為做員工的怕被老闆釘,但有得釘也就有的靠,薪水總不致於突然變少。但老闆就不是了,收入一少,支出相形沒少,那就是荷包失血,長久下去不倒才怪。
景氣不佳,看街頭巷尾一家家商店又改頭換面,重新裝潢,原來是又換了一個老闆,先前的老闆撐不下去了,才會認賠出場;許多企業工廠業績一直萎縮,一季不如一季,到了年底最是該檢討改進的時刻。
做為老闆如何讓企業重新振作?有人身先士卒帶頭衝業績,大小專案都接,希望多賺幾個錢;有人拚命節流,砍預算,砍得人心渙散,省了一些錢,卻喪了許多氣,愈省衰退愈嚴重;也有人山不轉路轉,改變營業項目,賺非核心事業的錢,弄得四不像,過得了一時,卻走不長久,苦日子依舊要過!其實當老闆最重要的是經營布局,搭好企業命脈骨架,調整出對的方向,而其中最該注意的就是「加減乘除術」的運用。
一、加法

什麼時候要加?最主要是業績要加!業績要增加,不是只逼業務員,最重要的是增加客戶。客戶分成兩種,一種是老客人,一種是新客人。景氣不好時老客人的穩住最重要,要想盡辦法收攏老客人的心,另外則是要增加新客人,讓新客人帶來新業績,補足收入的不足。
但不論老新客人,都要從增加接觸率著手,只有更多的接觸率,才會帶來成交率。而要增加接觸率,就要更大的曝光量,大眾曝光可以選擇在大眾媒體登廣告,不景氣下廣告比較少,這時候上廣告也比較容易被看到。至於小眾的經營更要積極耕耘,畢竟抓住手邊的機會最實在,像社區DM的發放,網路部落格的張貼,都可以多些著力。
二、減法

不景氣要減的是費用。營業的費用跟著業績同步,不會少。一味減過頭,只會傷害品質與口碑,得不償失。最要減的是呆人、呆料、呆帳、呆庫存。呆人本來就該減,隨時都該檢討。不只是呆人,也該想想還有沒調整人力的空間,要調整人力,不是只看人數,是要調整工作,把工作流程簡化,讓工作量變少,人員自然可以縮小。至於呆帳要積極催收,呆料要快速處理,呆庫存要想辦法看能不能變現,多少補一點收入,至少減少一些庫存空間與費用。
三、乘法

顧名思義是要創造乘數效益,讓公司有不斷成長的空間。一間房子要撐起來,需要幾根柱子,你的公司也一樣,要有主力的獲利來源,那就是營運的柱子。柱子愈多,就不怕景氣衝擊,反正一根柱子受影響,還有好幾根撐著。但事業要大要多幾層樓,或多幾棟房子才行。換句話說,左手要賺到錢,右手也要能收到錢,當右口袋錢不足時,才能有左口袋讓右口袋能繼續存活撐著。
這裡講得是事業體與產品線的觀念,讓事業可以從核心出發相生相成。落實到經營面是成長率的管理。營收的成長,市佔率的成長,客戶數的成長,在不景氣下更應把經營細分化,設法創造具成長效益的事業與產品線,畢竟這才是未來的希望所在。
四、除法

追求的是單位的貢獻率,看看各產品、各地區、各族群客戶的毛利率如何?佔比如何?看看營收衰退之下,有沒有能提高人均產值?看看今年高獲利率的產品與客人是怎麼來的?許多數字把它除一除後,經營的方向往往就在裡面!
對多數的老闆而言,不景氣更要看好的是資產負債表、損益表、現金流量表這財務三表,但那畢竟都過去了,面對未來,更應該把客戶來源、費用支出、產品線佔比與毛利率,這加減乘除數掌握好,才能衝破難關,迎向光明。

趙政岷/精采生活的九大年度計畫

又到了跨年的時刻,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跨過這年底的一天,變得這麼重要!這麼有意義!這麼的忙碌!要寄賀卡、發簡訊、看煙火、趕跨年活動。但新的一年來臨,在眾多儀式的背後,對每一個人真正重要的是:新的一年要怎麼過?你有新的年度計畫嗎?你怎麼為新的一年許下行動方針呢?



為了讓生活更精采,在新的一年裡,你必須做以下的九件事,也許它只是件小事,卻會讓你的生命更有意義!
一、連絡老友認識新朋友
朋友是生活中最精采有趣的活動之一,務必要連絡一下老朋友,他讓你的生活充滿回憶的樂趣。也要認識個新朋友,這樣才會讓你的視野與生活經驗拓展。交朋友現在很方便,加入「臉書」你的新舊朋友許多都在裡面。
二、開闢新財源
賺錢愈來愈不容易,許多人這幾年的收入都在減少,當舊的收入來源變少,又沒有新的來源,就愈來愈窮了。因此要找出新的財源,不論打工、兼差、投資、創業都好,為自己闢財路當然是年度的大事,但千萬同時要做好風險控管。
三、讀書讓知識成長
不是學生才念書,處在變動這樣大的時代,終生學習很重要。而念書是最便宜的學習方式,但念的不是小說散文,應是教科書級的書,讓自己新的年度學到一門新知識。
四、去一個沒去過的地方旅遊
世界很大,一輩子都玩不完,台灣也有很多地方,大家都還沒去過。新的一年立個計畫,去個新地方,為自己留下新足跡,創造新樂趣。
五、去看長輩
你有多久沒見過老師、叔叔、伯伯、姑姑、阿姨,對長輩是樹欲靜而風不止,看看長輩,感謝長官,是天經地義,但是沒納入計畫,很多人就根本不會去做,到時來不及只會後悔。
六、給家人驚喜
你的老婆、先生、爸爸、媽媽、小孩,你每天日子在過,但過的有品質,有互動、有樂趣嗎?來點驚喜吧!找個節日,設個名目,買點禮物,安排個活動,家人樂了,保證你也很快樂!
七、選一份自己的生日禮物
靠別人給你生日禮物嗎?只怕期望變失望,對自己好一點,為自己選一份今年最想要的生日禮物,會讓你的生活更有目的。
八、每月特別日
一年才十二個月,不要只有生日那天對自己好,每個月選一天,做一點對自己好的事。也許是同生日那天,也許是每月第三周的周末,去看電影、購物、喝咖啡、旅遊都行,總之自己要對自己好一點!
九、做一件公益
社會需要溫暖,靠大家的付出奉獻。新的一年立個目標做公益吧!也許是慈善照顧,也許環保愛地球,讓自己好,也讓世界更美好。
新年伊始,萬象更新,做好這九件計畫,包你活出精采,活出快樂。


2010/01/06

創新,也能從山寨開始

2009年,李開復與雲惟彬兩人都有了大轉變。
8月5日,李開復向Google辭職。9月3日,他在Twitter上寫著:「請大家不要亂猜測我要做什麼。下星期宣布……給我一點時間和耐心,保證是很酷的。」這個保證果真很酷,4天後,他成了創業家,宣布創立投資創業家的「創新工場」。 5歲時的李開復就懂得爭取改變的機會,由於覺得幼稚園整天吃點心、唱歌太無聊,要求媽媽讓他「跳級」去上小學。20啷噹歲,他領先全球頂尖學者,率先用統計學方法做語音識別,隨後開發的奧賽羅人機對弈系統,更擊敗了人類棋王。他更是蘋果、微軟、Google等3大科技巨頭爭相禮聘的高手,微軟與Google為了爭取他,還打了一場世紀官司。 48歲的李開復,今年6月生了一場病,這場病成為他人生的轉捩點。他想起好友蘭迪教授在「最後的演講」說,「幫助他人實現夢想,是唯一比實現自己夢想更有意義的事。」他開始思考有沒有一種工作可以每天幫助年輕人創業,3個月後,創新工場出現了。
今年,也是雲惟彬的轉變年。2月9日,他從北美飛來噗浪會員人數最多的台灣,本來是一週的行程,卻留下來,住在最熱情的南台灣高雄。沒了太平洋的阻隔,每天反而要看上千封電子郵件,認真回「噗」。飛過太平洋的Plurk,台灣的噗友已超過百萬,目前已有33種語言。 2年前,美國內不拉斯加州某大公司電腦部門員工的雲惟彬,過著中產階級的舒適生活,25歲的他,不想像一般朝九晚五的上班族重覆過日子,「然後交個女朋友,30歲成家。」他答應了加拿大夥伴的邀約,共同創辦Plurk。來台不到1年,他從只會介面設計的創業工程師,變成業務、行銷、管理樣樣要會的亞洲區負責人,學到的東西勝過10年。
48歲的李開復和27歲的雲惟彬,現在都走在創業的路上,他們共同的創業語言,一如李開復所說,「不要只是live your life(過一生),而是lead your life(引領人生)。」從創業夢變身創業家,該怎麼思考,以下是兩人精彩交鋒:
@我該不該創業?一個人在轉變職業軌跡時,絕不可以轉太多,就像攀岩,你要確認手跟腳4隻中有3隻是在岩上;一旦放開2隻,你可能會掉下去;放掉3隻,肯定掉下去。雲:我感覺亞洲文化很不鼓勵年輕人創業,家人只會驕傲說,「我兒子在Microsoft上班,」白手創業反而不太願意提。李:看來你很久沒有去中國了,中國大學生現在有股創業的狂熱,熱到我都要澆一下冷水。你問那些人為什麼要創業?他們對成功有巨大的渴望,會回答,「因為馬雲(阿里巴巴創辦人)是我的偶像、因為想成為億萬富翁、因為想創一個阿里巴巴,」我可以理解這種夢想,創業家本來就要有期望值,但是目標要踏實。相較之下,台灣青年的期望值非常健康。
雲:我也是從大公司逃出來創業,薪水還打折,你離開Google的決定是怎麼做的?怎麼知道這個選擇是正確?李:我比較不用「正確」來形容選擇,所有的選擇都有風險,有些會成功,有些會失敗。但做決定不難,你的心會告訴你。我非常相信Steve Jobs(賈伯斯)說的,「要有勇氣來追隨你的心和直覺,只有內心能告訴你,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。」內心的聲音會告訴你,做什麼最快樂、最有價值,什麼能留下更多,哪些事會讓你每天等不急想工作,週末都不想休息。 當然,不是一想到就去做,還是要客觀的分析成敗機率,找出降低風險的方法,並且做最壞的打算,然後看自己能否接受。一旦想清楚,策畫以後就去做,不要想是否一定成功,即使失敗也不要把它當作懲罰,就是個教訓,「Move up!」用這種心態去做人生比較大的選擇。雲:我認為年齡是創業的一種優勢,如果超過30歲,有家庭了,可能就會有所顧慮,不能冒這個險。我當初創業時沒想太多,就覺得年輕、單身,就算失敗,也不會影響到其他人,我覺得人不要太重視終點。我自己很享受創業過程,就算以後失敗,也是很好的經驗。李:我承認年輕是創業的優勢,我更深信一個人在轉變職業軌跡時,絕不可以轉太多,就像攀岩,你要確認手跟腳,4隻中有3隻是在岩上,放開2隻,你可能會掉下去;放掉3隻,肯定掉下去。若從跨國公司到本土公司,從大公司到小公司,從技術改成創投,從IT轉到能源,一次改了4個,等於手腳全放開,一定會掉下去。所以,我的轉變還算合理,大中華、Internet技術、招募優秀團隊都還是我的專長,只是我不再為跨國企業工作。雲:你怎麼去判斷來找你的年輕人適不適合創業?李: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創業,我從比爾蓋茲、賈伯斯身上,看到創業者最重要的特質是要有hunger(渴望)。那是more than passion(超過熱情),hunger地想要打造一個企業,他的眼睛會發出火光,動機也許是為了賺錢、打造品牌,或是把某個技術發揚光大、為用戶創造價值,都沒關係,但hunger要存在。另外,魄力、個人魅力、堅韌也是創業家的重要基因,因為創業的過程中有很多挫折,當面臨諸多挑戰,要讓你的團隊還能夠專注、拚命追隨你、相信你。 最後是判斷力。你想一個人同時身兼這些特質,其實蠻危險,如果他是錯的話,怎麼辦?這點我是覺得今天的中國創業者比較欠缺。有判斷力才會有自覺,有勇氣承認錯誤,所以還要有超然的評估能力,最好的方法就是要多交敢講真話的朋友。多看、多分析、多理解,不要只從自己的角度來看全世界,有些知識可以從別的領域帶進來,也不要認為過去的每個假設都能永遠成立,當你看到有一些訊息要推翻過去的假設時,要有這種勇氣跟客觀的態度來推翻它。

本文出自:30雜誌12月號